当前位置 : 首页 > 人物访谈 >详情

云南大学无党派代表人士冯卓:把“学术报国”写在亿年化石上

人物访谈 来源 :中新网云南 2023-06-27 19:30:02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熊佳欣)“我的工作就是从化石保存的蛛丝马迹中,探索几亿年前的地球。”近日,云南大学无党派代表人士、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冯卓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他从化石标本中破译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的故事。

2008年,冯卓从中国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拒绝了东部地区名校和科研机构的邀请,毅然远赴云南,扎根红土地。入职云南大学后,冯卓积极承担古生物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使命,他带领的植物古生态团队围绕“关键地质转折期陆生植物演化与环境”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了大量野外调查和深入研究工作。近年,冯卓团队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明确研究方向后,通过文献资料摸排化石产地,就出发前往现场进行野外发掘工作,把挖到的化石逐一编号,并详细登记野外信息。回到实验室后,再按照产地、地层年代归类保存、逐一拍照,有时还要对化石标本进行必要的修复。”冯卓告诉记者,采集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起点,这些看似繁琐的工作,正是开展古生物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为云南大学植物古生态团队的带头人,冯卓研究员建立了国际一流的科研平台和特色鲜明的研究队伍,在古生物学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学术舞台崭露头角。冯卓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第二次青藏科考等在内的十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和人才项目,在《自然-通信》《科学进展》《美国科学院院报》《地球科学论评》《当代生物学》等国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古生物学研究不仅要往山里跑、挖化石,还需联合国际同行开展合作攻关研究。”长期以来,冯卓带领团队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持续推动云南古生物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冯卓在德国开姆尼茨自然历史博物馆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对中国和德国二叠纪矿化植物开展了系统的对比研究;获得美国史密森学会“短期访问学者奖”后,启动了深时植物和昆虫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的国际合作;多次应邀到捷克开展西波西米亚盆地特异埋藏植物群的发掘和对比研究;作为中德合作项目《中德“古生物学、地层学和地球化学”合作研究小组》的骨干成员,多次带领国际同行赴野外进行现场研讨,2016年冯卓获得德国洪堡学者奖学金的资助,与德国明斯特大学的同行开启了重要植物类群演化与环境方面的专题研究。因为在国际古植物学界的重要影响,2022年,冯卓获得洪堡学者博士后合作导师项目。该项目是自1953年以来,洪堡基金会批准的第十项来华开展博士后研究的项目。

“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今的生物多样性?如何能够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需要我们追根溯源,从历史的角度为当今的保护寻找答案。”冯卓表示,他和团队将坚守“学术报国、科研强国”的初心,秉承“边疆资源、世界学术”的科学追求,充分利用云南丰富古生物资源,为国家重要古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保护、利用等工作贡献力量。(完)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