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热点资讯 >详情

曾是沪上“滚地龙”,如今迎来“第二个春天”!从1964年的一段影像里,再看蕃瓜弄的涅槃重生

热点资讯 来源 :话匣子 2023-05-21 11:09:55

位于静安区天目西路街道的蕃瓜弄小区

曾是上海最为“响当当”的“滚地龙”


(相关资料图)

解放前这里挤着三千多个

用芦席卷绑在低矮的竹竿上建起的窝棚

上万劳苦大众就生活在这样

腰都直不起来的住所内

1964年政府将其改造成为

上海第一个五层楼的工人新村

蕃瓜弄迎来“第一个春天”

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写入上海中小学的课本

近60年过去

原来的工人新村已经显得陈旧落伍

小梁薄板的居住环境也亟需升级换代

2023年的春天

蕃瓜弄启动拆除重建改造工程

将实现又一次涅槃重生

“蕃瓜弄改造第一期工程完工了,10幢半灰色的五层楼房,以整齐漂亮的姿态矗立起来了。接过钥匙,他们就要成为新楼房的主人……”拨开历史的尘埃,在1964年一段泛黄的纪录片里,传来当年锣鼓喧天的声音。

一位叫王兰花的劳动者,端着脸盆、提着包袱,兴奋地在楼梯跑上跑下,布置新房。“自来水、电灯、煤气、抽水马桶样样有。煤气不会用怎么办呢,说来引人发笑,煤气公司教我们怎么关怎么开,总龙头晚上要关掉。”

解放前,王兰花是逃过荒要过饭的人,就住在这里的窝棚里。由于窝棚相连成片,远看像一条条卧在地面的长虫,于是被叫做“滚地龙”。

曾任居委会主任的李凤英回忆,这里的居住环境可谓“风扫地,月当灯”。“那时没钱买扫帚,风一吹就扫掉了。没钱买蜡烛火油灯,晚上就是靠月亮。”

60年代,蕃瓜弄成为上海首批被改造的棚户区,一跃成为人人艳羡的工人新村。如今80岁的花长生,1964年和媳妇搬进了在这里的婚房,现在说起来还是满满自豪感。“我们东面有理发店,有95路站台、工商银行、一个国营的澡堂,还有托儿所、小学。我老婆进来的时候,他们厂里单位说她嫁到这里来,最有福气了!”

1981年出生在这里的陈瑜,童年也是无比幸福的。从旁边的蕃瓜弄小学放学后,她就和同学在小区里跳皮筋、玩“写王字”游戏,父母下班误了点,隔壁阿姨就在三家共用的厨房间,帮她添副碗筷。那时,在蕃瓜弄北隅还保留了18间棚屋残迹,作为中小学生“忆苦思甜”和外宾来访时的展示基地。

小学生参观棚屋

老人们在院里聊天晒太阳

一家人在厨房间其乐融融

光阴流逝,随着上海新客站的建设启用、闸北不夜城的开发建设,蕃瓜弄在周边的高楼大厦中变成了“盆地”。虽经历了“平改坡”,但已不复往日风光。陈瑜有些无奈地说起那些“一地鸡毛”的琐事。

“房子上面有裂缝,楼上拖地板就会漏水,恰好滴到我的床上。我总归跟阿姨说帮帮忙,拖把拧拧干,不要太湿。还有一次我在烧黄鳝,楼上下水管漏水了,正好滴到锅里,你看这个菜怎么办?只好倒了。”

由于60年代条件的限制,当初蕃瓜弄被建成小梁薄板房,并非用混凝土现浇,而是使用预制板,随着时间的推移,板与板之间产生缝隙,也就有了陈瑜所经历的情况。

类似的琐事还有很多,比如小区有500多套“一室半”的房型,进入大房间必须先经过小房间。花长生的老伴何阿姨说,“原来我儿子大了就睡在外面这半间,读书、吃饭都在一起。我们都是这样走进走出的,哪有私密性可言。”

蕃瓜弄的更新再造迫在眉睫。去年,天目西路街道组织了拆除重建改造的一轮征询,居民同意比例超过99%。为了尽全力改善居民生活,静安区拿出14多亿元的预算资金。

街道成套改造办负责人王中佳说,他们对1122证上门排摸房型,设计先后修改了20多稿。“我们总体总结下来,有97个面积段的8种房型,给他们增加卫生间、厨房间以及阳台,将来房屋是建成5幢高层、1幢多层,进行了相应的归并成了47种。”

出生及成长在蕃瓜弄的陈瑜现在已经是居委干部。这个月来,陈瑜为居民没日没夜商讨方案,嗓子已经沙哑。而看着陈瑜长大的邻居对她的工作很是理解支持。何阿姨说,几十年共用厨卫的经历,让蕃瓜弄的大家很有集体意识。

“牵涉到的不是你一家,总的设计有规划的。所以后来大家大力支持,你家签过来我家签,都是很踊跃的。能够赶上这个时代,这么好的时光,我很幸福!”

就在几天前

随着二轮签约率超过98%

改造项目高比例生效

蕃瓜弄的两次变迁

诉说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

在这个春天

蕃瓜弄再次沉浸在锣鼓齐鸣的喜悦里

不久以后

社区食堂结伴而行的老邻居

阳光下欢笑嬉闹的孩子们

以及社区博物馆里对往昔好奇的人们

将续写蕃瓜弄在新时代的故事

历史资料来源:上海音像资料馆(SMG版权资产中心)

部分图片:天目西路街道供

-本文完-

版权声明: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标签:

精彩放送

返回顶部